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一位粉丝的被骗经历,圣矾改编了一下,希望这个案例能让你警惕这类项目。
主人公老王在房贷压力下,被 “XX 盒子” 的高收益诱惑,明知可能是庞氏骗局,却抱着 “做早期参与者能抽身” 的侥幸心理,投入 8 万购买 40 台设备。
起初收益按时到账,他甚至用网贷追加投资,直到官网跑路、设备被拆穿是空壳,才发现一切都是假象。这场骗局里,他不是不懂风险,而是被贪心蒙住了眼,最终不仅血本无归,还连累家人。
这个案例撕开了 “躺赚” 神话的伪装,也暴露出人性弱点如何被骗子精准收割。
记住,所有背离劳动的暴富承诺都是空中楼阁,贪心才是最锋利的镰刀。
一、离奇的「躺赚」神话
2023 年 7 月,北京某小区储物间里,40 台银色设备堆成小山。设备主人老王蹲在地上,用螺丝刀撬开一台外壳,露出空荡荡的电路板 —— 这里面没有芯片,没有存储模块,只有几根裸露的电线和一块廉价散热片。「他们说这是区块链节点,结果就是堆废铁。」他的声音里带着苦笑,指尖划过设备编号,那串数字曾被他视为「财富密码」。
一切始于一条微信群广告。「XX 盒子,闲置宽带变现金,月入三千不是梦」的宣传图上,西装革履的「用户」举着手机,屏幕显示「今日收益 88 元」。广告下方用加粗字写着:「已装机 10 万台,稳定运营 8 个月,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倒计时」。对当时刚还完房贷、银行卡余额不足两万的老王来说,这串数字像溺水者看见的浮木。
「单台押金 2000 元,月返 300 元,40 台每月就是 1.2 万。」老王掏出皱巴巴的计算纸,上面用红笔圈着「3 个月回本」的字样。他没看懂官网白皮书里的「分布式存储」「CDN 节点」,却记住了客服的话:「7 月是红利期,8 月押金涨到 3000 元 / 台,现在锁单就是捡钱。」
二、理性与贪心的角力
老王的第一反应是警惕。作为前 P2P 受害者,他对「高收益」三个字过敏。他给在中科院做工程师的表哥打电话,得到的回复是:「家用宽带带宽和稳定性根本达不到分布式存储要求,这就是庞氏骗局。」他又查了企查查,发现这家宣称「与阿里云合作」的公司成立仅半年,参保人数为 0,注册地在海南某写字楼 —— 那栋楼半年前刚被曝光为「金融诈骗孵化器」。
但贪心像野草般疯长。深夜,他反复刷新客服发来的「用户收益榜」:有人晒出 100 台设备的收益截图,日入 3000 元;有人留言「靠这个给儿子交了学费」。这些截图在手机屏幕上泛着红光,映得他脸颊发烫。「就算是骗局,我也能做早期参与者,在崩盘前抽身。」他在备忘录里写下这句话,手指悬在支付键上,直到凌晨三点。
7 月 5 日,第一台设备寄到。妻子摸着轻飘的铁皮外壳皱眉:「这东西还没路由器沉,能赚钱?」老王打开后台页面,看着「今日收益 8 元」的数字跳动,喉咙发紧:「试水而已,亏不了。」其实他已用网贷额度偷偷买了 20 台,物流箱堆在客厅时,像极了当年 P2P 公司送来的「投资礼盒」。
三、数据背后的镰刀
前两周,收益按时到账。老王提现 700 元给女儿买了书包,看着她拆包装时的笑脸,心里闪过一丝愧疚。但这种感觉很快被客服的「加急通知」冲散:「王哥,您那批设备马上涨价,再不锁单就亏大了!」他咬咬牙,又刷了 几 万网贷,将设备数量加到 40 台。
转折发生在 7 月 15 日。设备收益突然从 8 元 / 台跌到 5 元 / 台,群里炸开了锅。客服发来一段模糊的视频,称「服务器升级导致减产」,背景音里有「哒哒」的键盘声,像是在网吧录制。老王打开计算器,回本周期从 3 个月延长到 5 个月,手心沁出冷汗。他想退设备,却发现合同里写着「违约扣 60% 押金」—— 如果现在退出,8 万本金只能拿回 3.2 万。
「赌一把,等新韭菜入场就回本。」他在家庭群里发了句「项目稳定」,关掉妻子发来的「网贷逾期提醒」。楼下王哥敲门时,他正给设备挨个通电,蓝色指示灯像濒死的萤火虫:「靠谱不?我想给老伴凑手术费。」老王看着对方鬓角的白发,话到嘴边变成:「挺稳的,别买太多就行。」
四、庞氏终局的崩塌
8 月 1 日,官网突然无法访问。维权群里,有人发了客服的朋友圈截图:头像换成了风景照,最后一条动态停在 7 月 25 日,配文「感恩遇见」。老王抱着设备冲进派出所时,民警正在登记另一起同类案件,办公桌上堆着十几台同样的铁皮盒子。
「检测过了,里面连存储芯片都没有,就是个信号发射器。」民警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显示着鉴定报告,「所谓的『流量存储』,不过是骗你们买废铁。」老王想起客服曾说「设备越老收益越高」,此刻只觉得讽刺 —— 这些铁皮盒子的唯一用途,可能是当废品卖 5 毛钱一斤。
妻子收拾储物间时,从设备堆里掉出一张纸条。那是老王第一天收到设备时写的:「贪心是最锋利的镰刀」。纸角已经卷边,墨迹被水渍晕开,像团模糊的眼泪。女儿抱着钢琴教材问:「爸爸,我的课还能上吗?」他看着教材封面上的肖邦画像,想起报名时夸下的海口:「等赚钱了给你换三角钢琴」。
五、科学拆解骗局逻辑
这场骗局的技术漏洞其实早有预兆。中科院网络安全专家李明指出:「分布式存储需要高密度服务器集群和稳定电力供应,家庭宽带的上行带宽和稳定性根本无法满足。所谓『XX 盒子』,本质是用『区块链』概念包装的新型庞氏骗局。」
从资金流向看,这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。警方调取的银行流水显示,用户押金直接打入私人账户,早期收益来自新投资者的本金。「他们甚至没租服务器,」办案民警展示着交易记录,「所有收益数据都是后台手动修改的,你看到的『日入三千』,可能是骗子用 PS 做的图。」
法律层面,这类骗局更显狰狞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建军分析:「合同中『保本承诺』违反金融法规,且公司未取得金融牌照,已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。根据《刑法》第 176 条,主犯最高可判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。」但对受害者来说,即便骗子入狱,他们的血汗钱也很难追回 —— 老王的 8 万里,有 5 万是父母的养老钱。
六、幸存者偏差的致命陷阱
在维权群里,老王遇到了更多「清醒的韭菜」。有人在项目初期就看出破绽,却抱着「赚一票就走」的心态追加投资;有人明知是庞氏骗局,却幻想成为「最后一个接盘侠」。这种「我比别人聪明」的侥幸心理,正是骗子最擅长利用的人性弱点。
「所有背离劳动的暴富神话,都是空中楼阁。」表哥发来一段科普视频,里面详细拆解了同类骗局的生命周期:「前 3 个月用高收益吸引眼球,第 4-6 个月诱导追加投资,第 7 个月卷款跑路。」老王对照自己的经历,发现一切精准得可怕 —— 他刚好在第 50 天崩盘,连「早期参与者」的红利都没摸到。
暂无评论内容